洋县挂面,历史悠久,做工精道,工艺独特,煮熟挑入碗中,油亮洁白,汤清味佳,既可作主食,又可佐餐,尤宜病人和产妇食用。因其系手工制作,故耐火而不糟,回锅而不烂,有口劲。以五郎庙村手工挂面最为出名。
五郎庙村位于洋县城西北二公里处,民风淳朴 。村里加工手工挂面从北宋雍熙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。因其工艺独特,物美价廉而名闻遐迩,享誉秦巴。
五郎庙原名南阳村。北宋雍熙三年(986),洋州大旱,赤地千里。北宋的北伐之役失败后,抗辽名将杨继业的五子杨五郎悲愤之下在五台山出家为僧。这年春末,他云游到南阳村时,看到庄稼颗粒无收,焦急万分。他四处寻找水源,发现傥河上游的周家坎水源丰厚。他通过反复琢磨后,带领群众挖堰筑渠,将傥河水引到了村里。此后,南阳村的庄稼旱涝保丰收,村民生活渐渐红火起来。人们为了纪念杨五郎的功绩,遂在村里修庙祭祀。此庙被村民起名为五郎庙,南阳村也改称五郎庙村至今。
杨五郎解决五郎庙水源问题后,当地村民小麦囤积,常遭鼠咬虫蛀。庙里的一位老和尚,看到粮食白白糟蹋,便琢磨出手工挂面制作技术,并向百姓传授。从此,加工手工挂面就成了当地村民们的一项重要的收入门路。到明、清时,五郎庙的手工挂面在关中、成都、湖北等地商埠的交易异常红火。五郎庙的手工挂面还被列为贡品,成为皇室御膳坊佳品。
五郎庙手工挂面工艺讲究。它沿袭祖传工艺,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,使生产工艺日臻完善。面料选用当地无污染、无杂质的优质小麦,经筛选后粉碎磨细。生产工序繁杂耗时,仅和面、醒面工序就长达3个小时。经过和料、扯皮、捂条、盘条、上棍、拉丝、扯扑、晾干、切整、包装等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。具有细如银丝、中心空通、入口滑嫩、口感筋道等特点。
近年来,五郎庙村根据市场的需求,在保持原有绿色无污染、无食品添加剂、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,注册了朱鹮牌商标,设计了美观、大方的统一包装,将这一倍受消费者青睐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向市场,逐渐成为超市的热销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时尚礼品。
现在,村里家家都会制作手工挂面,年产手工挂面100余吨,产品远销西安、重庆、山西、湖北、成都及汉中周边县区。加工手工挂面这一传统工艺成为五郎庙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“摇钱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