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秦游美食 > 韩城市美食
韩城美食之:糦 子
2016-10-28 17:43:14  韩城市政府网  编辑:秦人

  糦子是韩城地区最普通的一种饭食。外地人称其为“麻什子”。“糦”读chi,由于口音的关系,韩城人读ci。把发chi的汉字读作ci,在韩城方言中还可找到许多例证。如让人训斥了一顿,便说是让人“斥ci”了一顿。在韩城人的语境中,糦、斥同音而又容易产生联想,所以一般人家待客不吃糦子,怕说把客人“斥”了一顿。

  糦子一般用小麦面制作。先把面粉用温水和成面团,要软硬合适。然后盖上干净的湿布巾,让其饧个把小时。面团经过“饧”这个过程,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,比饧之前要变得软、筋、滑,做成的成品耐煮、耐闷、筋道、有嚼头。

  把饧好的面团擀成约1厘米的面片,切成约1厘米宽的长条,再横切成约1厘米的小块(可按喜好稍大稍小),撒点干玉米面稍搓,以免互相粘连。然后用拇指按住小面块,在案板上往前推,面块随即变成小面片并呈蜷曲状。食用时,将其下入开水锅慢煮,面与水的比例以稀稠合适为宜。简单的吃法,往锅里再煮点菜,调上调料即可。讲究吃法,可搅入各种炒菜、粉条、豆腐丁、油炸豆腐丝、黄花、木耳以至猪肉臊子。所以说糦子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民间小吃,各种蔬菜均可纳入,色、形、香兼备,吃起来味道丰富,口感也好,是很受百姓欢迎的一种饭食。

  考证“糦子”名称的来历,可以说明这种饭食的起源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儒家十三经之一的《仪礼》,在《特性馈食礼》中有如下记载:“主妇视糦爨于西堂下”。东汉著名经学家对“糦”的解释是“炊黍稷曰糦。”“炊”在这里是一个动词,即通过生火加工等手段,把黍稷做成熟食。

  在小麦传入中国之前,北方的中国人主要是以食糜谷米为主,其面粉由于含蛋白质较少,难以捻成很筋道的糦子,所以以小麦面为主料的糦子应该产生于以小麦为食材之后。

  小麦由西亚传入新疆,再渐渐传入内地,战国时石磨的发明,才使小麦得以广泛食用。与糜谷米等传统食材相比,小麦是一种新的食材,所以最初的加工手段较为原始而简单,只能将面块捻成面片煮食。在当时来讲,是一个新的饭食品种,无恰当名词,只好借用其加工手段命名,称“糦子”,就像对“蒸菜”、“馇饭”的命名一样。

  由此可见,糦子这种饭食,产生年代当很久远,至少应产生于中国人食小麦之初。而“糦”字亦古老而生辟,更能说明糦子是小麦面食的活化石。

  研究地方饮食,不仅是要展现其色味形香之美,更应当记录其制做方法,探索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。因为历史、文化诸多密码,往往就隐藏于饮食之中。


点击查看pc网页

相关链接:

三秦游QQ群:
三秦游群①:3532197 (三秦文化综合群)
三秦游群②:24288209 (旅游活动群)
三秦游群③:81817349 (车友、自驾活动群)
三秦游群④:70760386 (年票专属群)
三秦游群⑤:146721821 (旅游咨询群)
三秦游群⑥:82616561 (旅行社合作群)
三秦游群⑦:93966174 (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)
三秦游群⑧:146722047 (投稿群)
三秦游群⑨:134982308 (摄影作品分享群)

微博互动平台:
新浪:http://e.weibo.com/sanqinyou
腾讯:http://t.qq.com/sanqinyou

        关注“三秦游”微信号: sanqinyou 用微信,添加朋友,或扫一扫,以下二维码: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三秦游”!